
作为去年的欧冠冠军,皇马在今年的世俱杯半决赛中遭遇了同样是今夏欧冠冠军的巴黎,这场对决原本寄予了绝高的期待,象征着欧洲乃至世界足球的顶尖较量。然而,比赛的真实情况却令人失望,皇马在对抗中被压制得无处躲藏,仅仅23分钟便以0-3的比分落后。尽管巴黎在下半场进行了人员轮换,依然再入一球,最终以4-0大胜皇马。
这一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两队的整体实力,皇马在比赛中暴露出许多问题,关键在于他们的比赛态度:球员们的跑动显得懒散,阵型也过于松散,这让巴黎能够自由发挥。根据赛后的统计数据,巴黎握有68%的控球率,15次射门中5次形成绝佳机会,皇马则只有32%的控球和11次射门,甚至没有取得进球。那么,造成如此大的差距的原因何在?显而易见,皇马的表现显得极为松弛,其右后卫阿诺德与左中卫赫伊森的缺席影响尤为明显。在之前顺利晋级半决赛的过程中,阿诺德与赫伊森在后场出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而这也是夏窗阿隆索引援改造球队时所关注的关键因素。
阿诺德通常在皇马战术体系中担任右边前卫,通过吕迪格的协助增强对抗能力。而赫伊森作为三中卫中的左中卫,则由弗兰·加西亚负责侧翼对抗。这样的双边出球及对抗配置,使得皇马在攻防转换上极为流畅。但在此役中,皇马在两侧的调动几近失效。虽然巴尔韦德充当了阿诺德的替代,但左路却依赖吕迪格这样不擅长输出的球员,最终导致吕迪格的一次后场失误,直接助攻给了巴黎第二个进球。这在表面上似乎是吕迪格的失误,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皇马整体配合与接应的问题。
为了弥补后场短板,皇马组织了维尼修斯、加西亚和姆巴佩的前场三叉戟,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贡萨洛·加西亚的搅局作用,为维尼修斯与姆巴佩提供反击机会。遗憾的是,贡萨洛·加西亚在比赛中六次对抗仅成功一次,两次争顶全部失利。若前场无法控球,反击自然难以建立,有效地推进更是遥不可及。此外,巴黎的回防速度并未迟缓,而皇马的回防明显落后于对手。这再次揭示了皇马在比赛态度上的严重问题。面对这样的失利,皇马若想调整状态,除了前场需要进行适当的人员变动,更需认真考虑阿诺德和赫伊森的替代选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