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赛季的欧冠落下帷幕,巴黎圣日耳曼以一场5-0的大胜击败国米,成功捧起大耳朵杯,创下了欧冠决赛历史上的最大分差。这场胜利的背后,是巴黎在失去姆巴佩后,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蜕变。而此时,远在千里之外的姆巴佩正坐在电视前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,心中五味杂陈。
究竟是时运不济,还是命运对他开了个大玩笑?去年6月4日,带着对金球奖的渴望和必夺欧冠的雄心壮志,姆巴佩正式宣布加盟皇马,引起了轰动一时的反响。那时,皇马的实力从“银河战舰”再度升级,媒体纷纷喊出“西甲大结局”的口号,似乎一切都指向皇马将统治欧洲足坛。可谁能想到,正如NBA经典名言所说,“在你来之前,我们就已经是总冠军了”,姆巴佩的加盟,反倒成了另一种讽刺。
一年后,姆巴佩离开巴黎,来到皇马的首个赛季,目睹的是他的前东家实现了他效力巴黎七年未能实现的梦想。而他,反而背上了“你走后,我们就夺冠了”的新标签,命运仿佛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令人唏嘘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2022年姆巴佩与巴黎续约时,皇马赢得了欧冠;而今年,当他加盟皇马时,巴黎却在没有他的情况下重新登顶欧洲。这让球迷纷纷调侃道:“姆巴佩每一步似乎都没赶到点上。”但即便他赶到了点,谁知道最终的冠军会不会被其他球队抢走呢?
那么,巴黎是如何在失去姆巴佩后逆袭欧冠的呢?如果我们从战术和阵容的角度分析,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关键点。或许真如一些人所说的,三分靠天注定,五分靠阵容,剩下的两分则是球员的拼搏。
首先,失去了姆巴佩的巴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蜕变。决赛中,巴黎的首发阵容平均年龄仅为25岁96天,成为了21世纪最年轻的欧冠决赛首发阵容。虽然姆巴佩已年满26,但这支球队的整体年龄结构显得年轻且充满活力。
在巴黎,巨星的光环早已不再是球队获胜的唯一依靠。恩里克打造了一支没有“特权球员”的钢铁之师。他的全员防守、全员进攻的战术体系,让这支巴黎焕发了全新的活力。一位球迷的评论不无道理:“没有姆巴佩的巴黎,反而更加平衡。”
恩里克的战术核心在于高位压迫、快速反击、多点开花的进攻体系以及纪律性十足的防守。决赛中,登贝莱与阿什拉夫在边路频频插上,杜埃与克瓦拉茨赫利亚的跑动撕裂了国米的防线,展现出极高的进攻效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赛季巴黎的29个欧冠进球是由14名不同的球员贡献的,这打破了欧冠依赖单一巨星的传统模式。
然而,话题转回皇马。在西甲豪门的首个赛季,姆巴佩交出了43粒进球的惊人数据,打破了俱乐部处子赛季的进球纪录,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偶像C罗。2月对阵曼城的欧冠附加赛中,他上演了帽子戏法,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。那一刻,伯纳乌的球迷几乎坚信,他们已经迎来了新一代的超级巨星。
然而,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。本赛季,在欧冠四分之一决赛中,皇马与阿森纳的两回合比赛以1-5惨败告终,而姆巴佩在这两场比赛中未能取得进球。而在上赛季效力巴黎时,姆巴佩面对多特蒙德的同样两场哑火,巴黎最终以0-2出局。去年对阵拜仁,他也未能在关键比赛中有所表现。
皇马主帅安切洛蒂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:如何激活姆巴佩的进攻火力,同时又不让他缺乏防守的态度破坏球队的战术平衡。当巴尔韦德等球员带伤作战时,姆巴佩的战术特权显得格外突兀。
一位球星的特殊地位可能会打破球队的平衡。巴黎在姆巴佩的带领下无法夺冠,而当他加盟皇马,皇马的战术体系也随之失衡。虽然巨星的表现确实是赢得比赛的关键,但把失败归咎于某个球星的“隐身”显然是一种误解。真正决定球队成败的,依旧是战术体系的平衡与全员的配合。
本赛季,皇马集结了姆巴佩、维尼修斯、罗德里戈等一众速度型边锋,但却严重缺乏一位中场大师和支点型中锋。传统的中场控制力几乎消失,反击的效率也远不如从前。进攻端头重脚轻,依赖边路的突破却效率低下。姆巴佩与维尼修斯的同侧配合并不顺畅,两人跑动路线重叠,导致彼此间的突破被严重阻碍。两人全场互传球的占比甚至不到15%,远低于本泽马时期的35%。
防守端的问题也很突出。由于后防线伤病频发(米利唐、阿拉巴、吕迪格等球员长期缺阵),球队的阵容深度严重不足,不得不依靠年轻球员(如加西亚、巴列霍),这直接导致了防守的稳定性下降。更为关键的是,姆巴佩、维尼修斯、贝林厄姆三位球星之间的角色定位模糊,谁才是球队的真正“老大”始终没有定论。
随着巴黎的三冠王诞生,金球奖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登贝莱以33球13助的华丽数据成为最大热门,而他在欧冠15场比赛中参与了14个进球,创造了巴黎队史新纪录。但悬念还远未结束,随着世俱杯的到来,姆巴佩仍有机会逆袭。
尽管已经26岁,但姆巴佩的职业生涯还有很长时间。对于皇马和他自己而言,如果球队无法解决战术平衡的问题,下赛季很可能会继续重蹈覆辙。我们不妨期待,龙哥能否再度展现他的魔力,让姆巴佩在未来的赛季中带领皇马冲击更高的荣誉?